规划计划
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25)
作者:        发布时间:2021-12-30        阅读量: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一支教育理念新、教育教学水平高、教育科研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我校现制定教师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宗旨,以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坚持以培养新型的研究型的教师为重点,按照培训—实践—反思—提高的原则,坚持以校本研修为主,按照理念为导向,学习为根本,引领为保障的原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努力造就一支主动学习,乐于研究,善于思考,学会教学的敬业上进、共情博爱的教师队伍。

二、当前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截至2021年底,学校有专职教师37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教师人数110人;教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人数为50人;专业专任教师280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75.27%;

学校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 个;全国优秀教师 1 名;教育部行指委委员 1 名;山东省优秀教师 2 名;齐鲁首席技师 2 名;烹饪大师 6 名;烹饪名师 4 名;市级教学名师 1 人。引进山东省紧缺型技术人才 1 人,齐鲁首席技师高文平老师参加了外交部招待宴活动,制作的琉璃丸子登上外交部接待席,参与制定鲁菜标准。

学校教师先后承担省级以上各类教科研课题 100 多项;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 1 项;在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中,近五年学校教师获得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省级奖项 18 项, 3 个教学团队 12 名教师获省级一等奖, 4 个教学团队 16 名教师获省级二等奖, 2 名教师获中职学校班主任基本功比赛国家级奖,6名教师获中职学校班主任省级赛项奖励。 2020 年、 2021 年学校在山东省教学能力大赛(中职组)参赛学校中名列前茅。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中的综合成绩也是居全省中职学校前列。

经过对上述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好,能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他们无私奉献,竞争奋进的精神,给社会、家长、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逐渐形成一支崇尚师德、钻研业务、潜心从教的较为优秀的教师队伍。

三、建设思路与目标

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引导教师树立“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完善教师素质提升机制,实现教师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全方位提升,着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思想过硬、锐意进取、业务精良的“四有”教师队伍。科学制订年度教师招聘计划,按照省定标准配足配齐教师队伍,做好新进教师的入职培训和培养。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创新“刚柔并济、灵活定薪”的引才机制;实施校企互聘互兼和专业双带头人计划,促进校企人员双岗双职常态化。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奖惩机制,强化教师使命意识。实施培育工程,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按计划、分步骤建成覆盖骨干专业、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深化内部管理,创新完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良好局面。

具体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建设和培育,在现有 372 名专任教师的基础上,按上级部门审定要求完成 60 名教师的配备和招聘。双师教师比例达到接近 80% ,实施青蓝工程 80 对,引进紧缺人才 1 名,每个专业配备 1 专业带头人;建立学校兼职教师人才库,规范聘用及管理办法,总数保持在 70 人左右,引培专业建设带头人、大师名匠等 20 名以上。培养 1 名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努力打造 1 个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1 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全国黄炎培创新创业比赛中获 1 项奖励。

建设指标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专任教师(人)

372

376

390

400

专任教师师生比

372:7312

376:7350

390:7360

400:7400

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

29.56%

29.68%

29.82%

30.00%

专任教师中硕博学位者人数(人)/比例(%)

50人/13.44%

55人/14.63%

60人/15.38%

65人/16.25%

专业专任教师(人)

280

286

292

298

专业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75.27%

76.06%

74.87%

74.50%

专业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

75.27%

76.06%

76.84%

77.2%

兼职教师(人)

63

65

67

68

兼职教师占专业专任教师比例(%)

22.50%

22.73%

22.95%

22.82%

四、建设内容与措施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弘扬高尚师德,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师德建设常态长效化,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学校师德规范,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心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坚持“四有”好教师标准,建立师德档案,明确“师德师风负面清单”。让老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责任部门:教务处)

2.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机制

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组织教师中的最美教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代表等开展师德宣传,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引领,注重感召,弘扬楷模,形成强大正能量。开展各类评选表彰活动,形成学校有典型、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局面。将师德师风建设纳入个人及部门考评体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注重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的监察监督,强化师德考评,体现奖优罚劣,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着力解决师德失范等问题。(责任部门:组织人事处)

3.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强化教师使命意识

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教师充分认识中国教育辉煌成就,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强化教师社会实践参与,推动教师充分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着眼青年教师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责任部门:组织人事处)

落实标准,完善教师素质提升机制

1.学习贯彻落实标准,树立职业教育观念

贯彻落实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分专业、分学科进行标准学习研讨。实施对标行动,通过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3 个维度、 15 个领域和 60 项具体要求进行自我对标,引导教师树立“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树立起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观。(责任部门:教务处)

2.完善教师素质提升机制,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完善教师素质提升机制,调整完善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培养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职业实践。将师德师风、教师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教师素质提升纳入学校整体规划,构建形成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全方位提升的教师素质提升机制,形成一支信念坚定、思想过硬、锐意进取、业务精良的具有财经特色的国内一流的“四有”好教师队伍。(责任部门:教务处)

)按照省定标准配足配齐教师队伍

1.制定教师配备规划和年度招聘计划

根据上级部门审定教师配备标准,核定学校教职工编制,结合学校专业发展及招生情况,及时做好动态调整,制定学校教师年度招聘计划,分批分类完成新进教师的招聘方案,重点加大基础课教师、专业专任教师的招聘力度,经过3年左右的建设,在现有 372 名专任教师的基础上,按上级部门审定要求完成 60 名教师的配备和招聘,确保专任教师数量不低于教职工编制总数的 75% ,双师教师比例达到接近 80% ,专任教师师生比不低于 1:20 。(责任部门:组织人事处)

2.做好新进教师的入职培训和培养

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组织好新进教师的入职培训,制定学校青蓝工程实施计划,组织实施青蓝工程 80 对,优选专业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实施青蓝工程并将帮扶工作成效纳入教师工作业绩。新进教师经过系统的培养培训,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责任部门:教务处)

)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创新引进人才机制

1.创新引才机制

畅通人才引进渠道,采取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智结合的方式,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领先企业中适度引进在本专业中有丰富生产实践经历,具有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和省级传承人等有权威、有影响的领军人才,发挥其专业建设引领作用;通过定期讲学、项目委托、短期服务、合作研究等,柔性引进各类大师、名匠等专家人才。(责任部门:组织人事处)  

2.互兼互聘,促进校企人员双岗双职常态化

实施校企互聘互兼计划,完善校企人才共享制度。聘请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开展实践教学、团队组建、青年教师指导、技能交流等活动。建设期内,每年从企业选聘 10 名左右兼职教师,完善专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落实《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每年选送 50 名左右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并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经历纳入职称评聘要求。经过三年建设,兼职教师总数保持在 70人左右,专业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 20% 左右,形成稳定的校企人员互聘互兼机制。(责任部门:组织人事处)

3.专兼协同,落实专业带头人计划

要求每专业对接一名兼职教师,重点选配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兼职任教,形成专兼职教师互相帮扶、结对提升的局面。建立动态调整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强管理考核,充分发挥其业务特长。进一步推进专业双带头人计划,做到每个专业配备 1 名企业带头人,校内带头人和企业带头人共同组织和带领本专业建设发展,通过校企双方组合优势,共育技术技能人才。(责任部门:教务处)

(六)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1.完善保障措施,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落实《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完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规划和组建方案。成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团队建设工作专班,保证团队建设所需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以师德师风、团队结构、负责人能力、教学改革、专业特色为标准组建教学创新团队,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管理。(责任部门:教务处)

2.实施培育工程,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

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采取“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业建设带头人”三层次滚动式培养。组织团队教师全员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落实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实践制度,支持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开展国家级团队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支持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每位教师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和学习资源供给,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高水平学校建设过程中,打造 1 个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养 1 名山东省职业院校青年技能名师,示范引领全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如图3.5.2所示。

(七)创新完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

1.创新教师评价考核制度

科学设定评价指标,形成评价与奖惩、任用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教师水平整体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类考核办法。加强绩效工资管理,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奖项倾向的政策规定,突出二级部门主体作用,建立以业绩贡献、能力水平为导向,以目标管理和目标考核为重点的动态岗位绩效分配制度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级管理制度,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推行福利待遇逐年增长,落实奖罚有序的工作责任制,对优秀人才实行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

2.完善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

坚持分类管理,细化教师岗位类别,形成教学为主、教科研并重、技能为主的教师的定位和考核目标,实施分类聘用、分类考核评价。修订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建立工作量、工作质量与业绩贡献相结合的考核制度。管理、教辅人员根据岗位设定工作考核目标,形成分级管理,按级考核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3.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改革

以专业为基点,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直接挂钩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完善教师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科研成果方面的奖励和激励机制。根据工作成效,在职务晋升、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先推优、表彰奖励等方面,按贡献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向教学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突出贡献人员倾斜。

、建设预期效益

通过落实中职学校教师标准,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形成完善的师德师风、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教师素质提升机制。通过科学完善的教师招聘制度,学校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改革兼职教师聘用制度,畅通引进渠道,采取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智结合的方式,引进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到校任教。科学制订教师发展规划,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强化教师培养培训,持续实施教师成长工程,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双师队伍。推进教师评价、考核、绩效工资三项改革,建立高效的岗位考评激励机制。探索打造具有聊城财经特色高水平双师队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师资基础。





分享到:  

办公电话:0635-7119906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光岳南路199号

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

举报电话:0635-7119668     举报邮箱:lcgjcjjw@lc.shandong.cn

扫一扫 关注学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      鲁ICP备17043138号-1